广西农村腌酸辣椒方法:桂林山水甲天下,桂林米粉亦甲天下

八卦快讯 2024-01-01 05:25:39

(一)

米粉,是桂林著名的美食,时至今日,她的盛名,已经有了“桂林米粉甲天下”之誉。桂林人吃米粉吃了两千多年,但在地方志上,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,这事让人感到很奇怪。其实原因并不复杂,因为古时候,米粉不叫米粉。就跟面条宋以前不叫面条,而是叫“不托、”“索饼”等等。而且宋以前面食皆称“饼”,比如饺子叫“汤饼,”馄饨叫“煮饼”,馒头叫“蒸饼”等等。

早在三千年前,我国的西北先民,就用黄土高原的小米,制作出了米粉,估计口感不是很好,因此它的名字叫“乱积”。一锅米粉榨出来,堆在一起,所以就叫“乱积”了,名称也体现出它原始的雏形。从这原始的名称中,也可看出米粉历史的悠久。

后来,这一技术从黄河流域传播到了长江流域,长江流域的先民用大米来制作米粉,从质量到口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,这时的米粉就改名叫“粲”了。所以现代汉语把“粲”解释为优质大米。

到了秦汉时期,米粉的名称又有了新的变化,改名叫“糒”。但现代汉语把“糒”解释为干饭,其实就是干米粉。《四民月令》里讲得很清楚,“五月多造糒,以供出入之行。”干饭是现煮现吃的,而且不能存放很久,尤其是热天,放久了就馊了。在南方,有什么食品既能存放又不变质,同时又方便携带行军打仗呢?那就是干米粉。所以糒就是干米粉,也就是所谓的“干饭”。为什么要“五月多造糒”呢,因为江南已经进入梅雨季节,多造糒也在情理之中。

到了唐宋,米粉改名叫“米缆”,米粉榨出来像一根根绳子,这个名字很形象,而且比“乱积”有文采多了,毕竟唐诗宋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页,自有她亮丽的一面。

不过到了元朝,米粉又叫成了“米糷”,究竟是什么原因,暂时还搞不清楚,会不会是因为元朝入主中原,或者是跟语言发音有关系呢,这还有待研究。

到了明清,米粉又叫成了“米线”,从米缆到米线,从中可以看出米粉在工艺上的进一步提高。

抗战以前,桂林人不叫米粉,而是叫“米面”。这也不奇怪,因为桂林的先民,多是由西北、中原移民组成的,米面的这一称谓,也在情理之中。而米粉的名称,是抗战暴发之后,桂林由一个只有六、七万人口的小城镇,一下子涌来了几十万全国各地的难民,在地方文化的交流、交融中产生的,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米粉的名称,从乱积到米线,它记载在《周礼?天官》、《释名》、《齐名要术》、《事物纪原》、《唐书?艺文志》、《宋氏养生部》等等古典文献中,弄清楚了这些,就不会再为桂林地方志里找不到米粉的记载而感到困惑了。

有趣的是,制作“乱积”时,是用蜜和水来稀和米的粉,可能最早的米粉,还是属于甜食呢。

到了制作“粲”的时候,才改用冷却的肉汤来稀和米的粉,如此看来,粲是非常高档的米粉。

先秦时期,制作米粉的工具,其中有一种是牛角钻孔,把稀和的米浆倒入牛角中,让其流入开水锅中煮熟,捞出食之,很可能这就是最早的原汤米粉。正因为有牛角这一工具,所以才派生出了米粉是瑶族同胞兄弟发明的这一民间传说。

秦始皇统一百越,把饸饹面制作技术从长江流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,兴安得修灵渠的便利,兴安人很可能就是最早掌握“米面”制作技术的岭南先民。

北方的拉丝面和南方的米粉,刀削面和切粉,红烧牛肉面和牛腩粉,打卤面和卤味粉,炒面跟炒粉,其实就是孪生姐妹,只是前者用麦面为原料,后者用大米做原料罢了。

老桂林人喜欢把桂林米粉比成一副象棋,为什么要比成象棋呢,因为桂林米粉是经历过一场战争产生的呀。老桂林人还喜欢谈“米粉拌均谓之和”的话题,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和气生财,为什么,因为秦始皇发动对百越(岭南)的战争是一场统一战争呀。桂林米粉,一场统一战争的产物,当我们了解了米粉的历史,有关“和”与“象棋”的话题,你就不难理解了。

秦文化对桂北地区的影响,绝不止米粉,比如全州的红油米粉十分出名,你要是患个感冒什么的小毛病,吃上一碗红油米粉,辣出一身大汗,感冒立马就好了。它之所以有这等功效,就得力于“全州三辣”。全州三辣就是辣椒、大蒜和肉姜,这些都要感谢秦始皇,他派五十万大军来统一百越,初来乍到,水土不服,将士很多患上了“脘腹胀满”的毛病,就是上吐下泻,重者可丧命的呀。秦军驻扎在全州的郎中,就让将士喝紫苏汤,喝姜茶,吃泡椒,病就好了。所以桂林周边县城人都喝油茶,但全州人喝姜茶。煮姜茶的锅,有耳有嘴就是没有盖,就是秦军传下来的一种“鼎”。当年秦军“围鼎而食”,喝姜茶也是围锅而饮。桂林周边县城的辣椒丰收了,都制成干辣椒,但全州泡酸辣椒,。兴全灌火锅,就是“围鼎而食”的缩影。秦国是战国时期最早掌握制作豆腐技术的国家之一,如今全州五香豆腐干是著名的地方特产,这都是秦军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,这又是题外话了。

但须一提的是,辣椒是外来物种,原产南美,十六世纪传入中国,也有传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,秦汉时期,中国还没有辣椒。明以前的“五味”,除了咸甜酸苦,你可理解为或麻或淡或鲜或嫩或脆或腻等等。

关于米粉的问世,还有一种说法,相传秦始皇在兴安挖灵渠,后勤部队驻扎在全州地区,有一年冬天,一位将士病了,伙夫给他一碗大米粥喝,将士是西北人,吃惯了面食,喝不惯大米粥,就生气地把米粥倒在桌面上,很快米粥就冷却、疑固成片状了。伙夫来收碗,见状觉得可惜,就用菜刀把米粥片割成条状,配上辣椒油吃了,感觉味道不错,这就是最初的所谓“切粉”。并得到启发,就将大米磨成浆,像压榨面条一样榨出米面来,于是米粉就问世啦。

汉元鼎六年,桂林建城以后,米粉便成为桂林先民的主食之一,两千多年来,长盛不衰。广西是个产米粉,吃米粉的大省,但桂中、桂南、桂东、桂西都是吃干米粉,唯有桂北地区吃生榨米粉,尤以桂林为最,这也印证了米粉制作技术最早是由桂北人掌握的,桂林米粉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
西汉置始安县,管辖范围在兴安、灵川一带。《灵川县志》民国十八年版点校本《物产总论》杂产项中列出:“面条一、二、三、四区能制,米粉各区皆有,红薯粉以制粉条产一区”等记载,这是最早记录明清以来米粉流行情况的历史档案,由此可见,桂林米粉由来已久,名不虚传。

(二)

桂林米粉始于秦,盛于清,衰于文革,活于开放。说到粉,北京有细粉,山西有凉粉,湖北有豆粉,四川有片粉,广东有沙河粉等等。但不管是哪一种粉,都不能与桂林米粉相媲美,因为桂林米粉的内涵太深刻了,它的饮食文化现象太丰富了,光是传说、典故就可以写一本书,桂林米粉行还流传着“三斋打擂”的故事。

话说清朝末年,王城正阳门口有家会仙斋,专营卤菜米粉。西华门有家易荣斋,专营牛菜米粉。东华门有家轩荣斋,专营炒片粉。古代经商的人很讲究职业道德,你创出的品牌我绝不会去盗版,各做各的独门生意,相安无事,和气生财,所以那时流行着一句行话:“米粉拌匀谓之和。”你像从前卖担担米粉的小贩,都有自己的固定路线,别人经营的地盘,他绝不会越雷池一步。

三斋打擂的故事,主要是讲三家米粉店的老板,比经营质量,比服务态度,比人缘,比肚量,把桂林米粉推上了一个巅峰。那做功太精细了,用料太讲究了,操作太严格了,让后世人望尘莫及!所以现代米粉店就把卤菜粉简化为卤味粉,牛菜粉简化为牛腩粉,炒片粉筒化为炒粉了。

就拿会仙斋的卤菜米粉来说吧,一碗米粉里面,配了锅烧、牛肉巴、叉烧、烧肠、卤肝、卤肚、卤舌、黄喉等八种卤味,少一种就不成其为卤菜米粉。同时还有五种素配,黄豆、椿芽、葱花、芫荽、蒜米。而且这五种素配还有严格的要求,卤菜米粉春天配黄豆、椿芽,夏天配黄豆、葱花,秋天配黄豆、芫荽、冬天配黄豆、蒜米,不能多也不能少,更不能乱配,以求米粉口感的最佳适度。锅烧要用“五层楼”油罩,皮要炸得又酥又脆,肉又不油腻。黄豆炸出来,放三天也不会疲软。有的米粉店不会炸黄豆,就用炒花生来代替啦。牛肉巴要有韧劲,有嚼头。尤其是那卤水,就更讲究了,春秋两季要放浓香、咸鲜型。夏天放清香、甜鲜型。冬天放浓香、辣鲜型。配米粉的油也非常讲究,要用猪板油和老干姜先武火,后文火慢慢熬出来,香啊,早上一碗米粉吃下肚,中午打嗝还可以“口吐兰香”,余味悠长。那切卤菜的刀工也十分了得,片片卤菜,都要切得跟纸一样薄,提起来透光透亮,鼻孔出气也能吹动它。只有这样,那卤水、香油的味,才能迅速渗透到肉体里去,所以桂林山歌形容卤菜切得薄说:“薄薄切来薄薄铺,粉店妹仔好功夫,再热不敢扇风扇,恐吹肉片过榕湖。”够厉害吧。

桂林老一辈人吃米粉,拌粉的时间要比吃粉的时间还长,就是要让卤水、香油、卤菜的味好好综合起来,吃起来才津津有味啊。我们桂林人把卤菜米粉比作是一副象棋,米粉是帅,卤水和香油是两颗士,八种卤菜是车马炮相,黄豆是中卒,椿芽葱花芫荽蒜米是四颗兵,一样不多,一样不少,多神奇呀!

由于卤菜米粉的配菜多,这就好了喜欢喝酒的人,最出名的莫过于桂林的雷酒人,一日三餐,餐餐一碗卤菜米粉送半斤三花酒,雷打不功。他发明的桂林酒令“来就来呀,桂林码呀,独秀峰呀,二江口呀,三里店呀,四望山呀,五仙桥呀,六合圩呀,七星岩呀,八角塘呀,九娘庙呀,乌石街呀,喝起,干啦!”流传至今。他死后葬在酒壶山下,坟前有个水塘,人称“酒池。”

现在牛腩粉的配料,有的加了黄豆,有的加了萝卜,易荣斋的牛菜粉可不加这些东西,牛菜就是牛菜,货真价实。除了牛菜还加了一根黄筋,那家伙一头牛就一根,可名贵了,用文火、罗汉果熬成浓浓的汤汁,“桂戏的腔,米粉的汤,”就是赞美易荣斋的牛菜米粉啊。牛菜粉素配就一样,芫荽,哎呀呀,此味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尝,所以桂林米粉甲天下呀!如果食量大的人,牛菜米粉还可搭配油条、麻花、油堆、发饼,马打滚、开花枣、炸三角、油炒果等等十几种油炸小吃,这也是易荣斋的一大特色,名驰遐迩呀。

桂林米粉始于秦,并非凭空捏造,空穴来风,从米粉文化的种种蛛丝马迹中,我们就能捕捉到它的影子。

秦汉时期,家具只有“几”,还没有桌椅,人们议事、吃饭,都是跪在席子上进行的,桂林人吃米粉,不管是干部还是知识分子,也不管是女人还是有钱人,都可以蹲在地上吃,蹲在街边吃,不以为然,习以为常,实际上这就是秦汉遗风的一种表现。日本人受秦文化影响较深,自今家庭生活都还是跪在席子上进行的。

从前桂林卖担担米粉的小贩,都是穿木板鞋上街经营的,木板鞋踏在石板路上,发出“嚏嗒、嚏嗒”的声音,好像是小贩在做“米粉、米粉”的有声广告,因为“嚏嗒”和“米粉”,在桂林方言中发音十分相近,这也就是为什么卖其它小吃的小贩,一定要吆喝,或者敲打某种响器来招揽额客,惟有卖担担米粉的小贩没有这一习惯的原因。木板鞋是春秋战国时屐的一种,至今日本人就还有踏屐的习俗。

在中国古老的三百六十行中,除了镖局是直接与武术有关外,没有哪一个行业是与武术有染的,惟有桂林卖担担米粉的小贩,为了对付街上的流氓烂仔,嘴抹石灰——白吃,人人都学了几手功夫。主要有拳术“海底捞丝”,奇门兵器雨伞功、蒲扇功、水瓢功和筷子功。按照小贩们的说法,雨伞打烂了,担子可以停在大树下、屋檐下。扇子打烂了,可以用嘴来吹火。水瓢打烂了,可以拿碗来代替。筷子没有了,可以折几段树枝来代替。秦国是军事大国,纵横万里。秦人的强悍性格,也深深影响到卖米粉的人。小贩们说,他们绝不会用扁担和菜刀来打架,因为在冷兵器时代,刀、棒属兵器,用兵器打人,那是要触犯法律的。从中也反映出,秦时代法律的严厉。

还有一件趣事,由于米粉用大米制作,从前米粉作坊的米缸上不写“福”而写“虎”字,以代猫镇鼠。十二生肖起源于东汉,秦时无生肖说,写“虎”字也是桂林米粉始于秦的佐证,因为当时秦国是军事大国,龙虎风云,很能体现秦人心态的。

有人说桂林人吃得咸、吃得辣,是因为湖南人多。但中国人的口味,大致分为东酸西辣,南甜北咸。秦国50万西北大军征战百越,必然会将西北口味留在了南方,比如南方人本不吃蒜,但吃卤味米粉就一定要放一颗蒜米,这就是典型的西北饮食习惯。“关中十怪”说——面条像腰带、锅盔像锅盖、辣子是道莱、泡馍大碗卖、碗盆难分开、不坐蹲起来等等,西北农村人吃面条,喜欢蹲在地上吃,跟桂林人蹲在地上吃米粉差也不多。

世人都说桂林米粉好吃,那是因为米粉里放了一种被桂林人称其为秘密武器的调料——卤水。世上所有的调料功能,只能满足于人的食欲要求。惟有桂林米粉卤水,它既是调味品,同时又是一剂保健药汤。那它是怎样形成的呢?原来,秦军征战百越,初来乍到,水土不服,许多将士病倒了,军医就地采集了专治“脘腹胀满”的药物,比如八角、桂皮、砂姜、橙皮等等十几种,熬成汤剂,配发给将士,有病治病,无病预防,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。所谓“脘腹胀满”,就是肚子胀得难受,不思饮食。这一剂药汤流传下来,形成了后来桂林米粉卤水的配方,一直沿用至今。桂林之所以称为八桂大地,古有“八桂成林,言其大也”之说,于是八桂逐成了桂林的别称。因为古时桂林是广西省府,所以“八桂大地”又泛指整个广西。但传说是因为广西盛产八角、桂皮啊。在非典肆虐中国大地的时候,桂林没有出现一例非典病人,这很可能就是桂林人长期服用桂林米粉卤水,所聚积的抵抗力产生了作用有关。当然,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,不足为信。但德国医学家通过化学分析,得知甘草里含有的某些化学元素,的确有抑制非典病毒的作用,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上,而熬桂林米粉卤水,就少不了甘草这一味药物。

熬卤水用的所谓“香料”,实际上都是治疗水土不服的中草药,传说诸葛亮渡泸水征孟获,蜀军在南中水土不服,服用“逍遥汤”解除病情,那逍遥汤其实就是卤水。

凡是见过原始榨粉机的人都知道,榨米粉是个非常辛苦的力气活,在榨粉时,不但要工人在杠杆上使出全身力气,同时还要在杠杆上加一个“权”,来辅助力量。所谓权,就是秦时代的石秤砣。从兴安出土的石权文物,它和榨粉机上的权,是何等相似啊。而且那榨粉机上的“离合器”,与秦时代的青铜钱币,农具耒的形状,如出一辙。

桂林传统米粉,只有卤菜粉、牛菜粉、炒片粉三种,代表天地人三才。素食配料有五种:黄豆、椿芽、葱花、芫荽、蒜米,代表五行。荤食配料有八种:锅烧、牛巴、叉烧、烧肠、卤肝、卤舌、卤肚、黄喉,代表八卦。另有卤水和香油,分别代表阴阳。而且传统米粉,是使用八角碗的,从中可见到浓浓的道教文化情结。大家知道,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,西汉以前主要是道教文化,占据着人们的精神生活。可以说道教文化也是秦文化的一部分,从米粉经营中,我们也能看到它的影子。

世界上任何一种食品,吃完了就完了,没有什么内涵可言,充其量也就是有一点牵强附会,寥寥数语的民间传说而已。但桂林米粉不同,米粉是具被了饮食文化主题的,它的核心内涵就是一个“和”字。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米粉的主题就是“和”,把卤水、香油、配菜慢慢综合其味,是所谓“米粉拌匀谓之和”。卤菜粉和牛菜粉就是民族的融合,酸辣粉和三鲜粉就是地域的融合,干捞、汤拌、炒烩就是烹调技术的融合,冒热粉和凉拌粉就是气候的融合。中国北有长城抵御外侵,南有灵渠统一国家,其“和”的意义由此可见一般。可以这样说,桂林米粉,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;桂林米粉,是烹调艺术的经典;桂林米粉,是民族融合的见证;桂林米粉,是大秦文化的延续。

(三)

2007年11月,桂林晚报搞了一次“圆梦”活动,让桂林人品尝到记忆中的桂林米粉老四样——马肉米粉、原汤米粉、冒热米粉和牛腩米粉,盛况空前。其实,桂林米粉的老板路,远不止老四样,炒片粉、过桥米粉、大小米粉宴,也是桂林米粉古老的品种。

清末桂林轩荣斋专营炒片粉,它是用上等瓜子牛肉荷叶肝经过复杂的手艺炒出的切粉,味美无比。尤其是所配的那一盅“四乌汤”,用乌鸡、乌龟、乌稍蛇加乌枣煨出的高汤,尽显豪华与大气。这一绝技,如今基本不复存在,只见炒粉取代了它的位置。

所谓“炒片,”就是把牛肉买回来以后,不用水洗,只用干毛巾把肉体身上的血污抹干净,解成手掌大一块,贴在筲箕背上,将谷壳燃烧过明火之后,利用它阴火的余热,将牛肉焙干水分,再又卤熟,然后切成薄片与切粉炒烩,同时还配以除尽血污的猪肝片,软而不绵,松而不塌,韧而不梗,酥而不散,哎呀呀,别说了,再说口水流啦。

当今桂林人只知有云南过桥米线,而不知桂林也有过桥米粉,很让人有一种数典忘祖的感觉。从前云南过桥米线用干米粉做,桂林过桥米粉用生榨米粉做,用料十分丰富,做工非常复杂,也可以说是当今简化了的鲜肉粉的前身,仿佛前者是繁体字,后者是简化字罢了。

有人在深圳开了一家“桂林过桥米粉店”,但老板不知过桥米粉为何物,就在店门口挖了一条沟,上面架了一座“桥”,你进店吃米粉,就叫过桥米粉,真是滑天下之大稽!在这里我们不妨谈谈桂林过桥米粉的内容。先要用老鸭、稚排、三星骨熬成高汤,用三星骨的目的是使汤白如奶;用稚排的目的是让汤变得鲜甜;用老鸭的目的是要汤面产生一层薄油以保温。又将里脊肉、猪肝、猪腰、猪肚头、肥牛肉切得纸样薄,放入瓦罐用各种调料腌制好,再把滚开的高汤倒入罐中,密封,让高汤的自然温度将“五片”煲熟,然后舀入碗中,马上烫好米粉(碗底有两片玻璃生菜)盛入碗中,淋上香油,接着把两碗粉与汤送到顾客面前,由顾客自己将汤料倒入米粉碗中,这一动作,就叫“过桥”。

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,味香馆经营的“一粉三味”,实际上就是米粉小宴,给顾客来一两卤味粉,一两牛腩或者鲜肉粉,一两炒粉,让客人一次性领略到桂林米粉的风采,名噪一时。

而桂林米粉大宴是分三道程序上桌的,第一轮是用八卦餐具上的卤菜粉,配有桂林“三宝”和桂花茶。第二轮上的就是过桥米粉,所谓的“围鼎而食”,第三轮上“天圆地方”炒片粉。一粉三味代表天地人三才,五种素配代表五行,八种卤味代表八卦,卤水和香油代表阴阳,四乌汤代表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东西南北四方,所以米粉大宴有着浓浓的道教文化内涵。

一万年前,桂林先民甑皮岩人就知道喝螺了。因此,喝螺是桂林菜谱中最原始、最古老的一道美食。所以桂林螺蛳粉和柳州螺蛳粉有明显的区别,桂林螺蛳粉是用石螺肉做成干捞粉,类似卤味粉;而柳州螺蛳粉是用青螺熬成浓汤,类似酸辣粉。

柳州螺蛳粉是桂中代表,南宁老友粉是桂南代表,玉林牛腩粉是桂西代表,梧州卷肠粉是桂东代表,而桂林卤味粉,就是桂北代表。桂林地处桂北中部,北上又派生出全州红油米粉,用肉沫和辣椒油做成;南下又派生出平乐滴水庵米粉,用海带、木耳、香信、腐竹、豆芽等五丝做成。配以辣椒酱、芝麻酱、芥末酱和蕃茄酱调味,一南一北,一荤一素,一凉一热,一阴一阳,别具一格。

清朝末年,云南毒枭要在广西贩卖云茶,也就是鸦片烟,在桂林王城口找到一个算命先生做代理人,他又找了一个桂林典当行老板入伙,一个出钱,一个出力,买卖起云茶来。马帮将云茶经贵州驮运到广西省府桂林,一路山高路远,常有马匹累倒途中,马帮为了减少损失,赶紧将奄奄一息的马匹处理掉,所以马肉比小菜还便宜。桂林卖担担米粉的小贩,本小利薄,就几个人合伙买下马来,用马肉来配米粉,开始大家不会处制马肉,煮出的配菜有种怪怪的味道,大家不太喜欢吃。后来抗战暴发,有个姓郑的江浙难民来到桂林,用镇江肴肉和金华火腿的制作方法制成马腊巴配米粉,一炮打响,再经文化名人一宣传,从此桂林马肉米粉就名扬海外啦。如今好多海外游子回到桂林,首先就要找一碗马肉米粉解馋,可见其影响之大。卖马肉米粉的碗只有茶杯大,一碗米粉就一根米粉,马肉性热,而马肉米粉专配油炸花生,油爆辣椒和香菜,喝高度三花酒,是所谓“以毒攻毒”也。

从理论上说,大众化的桂林米粉是“下里巴人”,马肉米粉才算是“阳春白雪。”因为中国东北饮食以牛肉为主,西北以羊肉为主,沿海以海鲜为主,南方以猪肉为主,而桂林马肉米粉是以马肉为主打,尤显其凤毛麟角,再加上它独特的经营方式,这才是桂林米粉的卖点啊。

抗战暴发之后,有广东难民王叔铭,见桂林米粉很受难民的欢迎,就把粤菜鲜甜的特点引进米粉,发明了三鲜米粉,用纯正骨头汤加猪肝、粉肠、瘦肉片和玻璃生菜来煮粉,味道妙不可言。尤其是那生菜,脆,口感极好,拿的时候,你只能直着拿,横着拿它就断掉了,所以叫玻璃生菜,好吃!

后来又有个湖南难民叫罗炽昌,见王叔铭的三鲜米粉得到桂林人的应可,受到启发,他根据中国人口味东酸西辣的待点,把西南菜酸辣的特点也引进米粉,发明了酸辣米粉,同样大受欢迎。

从前桂林体育场旁边,有一家“桂林风味米粉馆”,那老板聪明,他说敢来吃酸辣粉的人一定不怕酸不怕辣,所以煮出的酸辣米粉是大酸大辣,吃一口就要你辣得眼睛流泪头冒汗,吸引了大批酸辣爱好者,生意好得不得了,几十年过去了,一些老顾客至今谈起还念念不忘。

桂林是个开放的城市,现在又增加了狗肉米粉、白果老鸭汤米粉等等,桂林米粉就更加丰富多彩啦。民间传说,第一家卖白果老鸭汤米粉的老板娘,刚开始还使了一个小花招,即定量销售。一天炖两只鸭子,只卖40碗老鸭汤粉,顾客不知是计,互传想吃去早些,晚了就吃不上了,让顾客帮她做广告,自己也保证了配料的新鲜和避免卖剩浪费,真是一举三得。

吃桂林米粉,还有一条不成文的吃法,那就是烫火锅,也就是吃完火锅菜之后,不吃大米、不吃面食,而是来几两米粉,利用剩余的火锅汤来烫米粉吃。这时的火锅汤,因融入了各种菜味,桂林米粉是生榨米粉,进味快,用汤烫粉,味道自然美妙无比。尤其是用狗肉汤烫米粉,那就更加妙不可言了。

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,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。

酸嘢之家特别推荐:广西酸嘢连锁品牌:酸益点酸嘢

广西酸嘢连锁品牌:酸益点酸嘢

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:https://www.suanyidian.com

酸益点品牌坚持以‘好果、好蔬、好料、好用心’为原则,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,匠心手作,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,更健康。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,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,绿色天然健康,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。
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、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,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,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,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。

特别推荐:广西<a href=https://www.suanyidian.com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酸嘢</a>连锁品牌:<a href=https://www.suanyidian.com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酸益点</a><a href=https://www.suanyidian.com/ target=_blank class=infotextkey>酸嘢</a>

上一篇:用酵素桶腌制酸菜的方法:面点的花样做法,这样颜值独特的面食,你不一定吃过!
下一篇:爽口萝卜的做法酸甜味:开胃萝卜做法,酸甜开胃,解腻爽口,放1天就能吃,半个月不会坏
相关推荐

 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微信二维码